在新聞報道中,我們能聽到關于平均工資的報道,可是我們都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么平均工資比我的工資高那么多呢?我是不是拖了后退啊?下面的小編將會為大家解答這個平均工資的計算過程哦。
一、平均工資怎么算出來的?
在平均工資話題的討論中,不少網友質疑:“也沒人來問我呀?肯定沒把我算進去吧!”
事實上,平均工資的計算并不是“挨個”去詢問職工本人,而是以單位為整體,更為全面且無遺漏。
平均工資調查涉及城鎮(zhèn)非私營單位,并且囊括了《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中的全部19個行業(yè)門類,每年年初,受調查單位在聯網直報平臺報送數據,依照《勞動工資統(tǒng)計報表制度》中的解釋填報指標,主要包括從業(yè)人員期末人數、平均人數、工資總額和不在崗職工等指標。
平均工資就是用“從業(yè)人員工資總額除以從業(yè)人員平均人數”算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平均人數”并不等同于單位當時的準確人數,而是整個報告期內人員的平均數量。
最后再由各級統(tǒng)計機構審核、驗收和上報數據,并由國家統(tǒng)計局組織全國各省共同進行數據的聯審評估。最后,按照先國家再各省的順序,經國家統(tǒng)計局審核同意后,各省發(fā)布數據。
二、為什么平均工資比我實際到手工資高那么多呢?
總感覺“拖后腿”,或許是對平均工資的理解有誤。然而,從實際情況而言,大部分勞動者的確本身就處于“拖后腿”的位置。
在國家統(tǒng)計局調查中的“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是單位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包括了從個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個人繳納部分。
然而對勞動者而言,“工資”的概念卻往往是稅后工資、實發(fā)工資,這是導致我們每每看到平均工資的數據就翻白眼的原因之一。
其次,雖然稱作“平均工資”,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工資的平均水平。因為目前中國工資分布還是處在少數人工資水平較高,多數人工資水平較低的狀態(tài),所以多數人的工資水平就是會位于平均工資以下。
此外,許多地方進行了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實發(fā)工資水平基本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了養(yǎng)老保險個人繳納部分的工資。
由于新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是向前一年薪資水平追溯執(zhí)行的,補發(fā)的工資按規(guī)定也在發(fā)放時計入工資總額,這也使得工資水平有很大的增加。
綜上所訴,我們一般看到的新聞公布的平均工資,都會普遍比我們實際到手的工資高,這是因為平均工資的是包括了所有的酬勞以及五險一金繳納部分,而我們實際到手工資則是除去了需要繳納的部分。希望小編為大家解答的平均工資的計算過程能幫助大家對平均工資有所了解哦。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