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單多面形琢型「SingleCut」才開始出現(xiàn)。這一時期的單多面形琢型被稱為老式單多面形琢型「OldSingleCut」,是近圓形切割鉆石的雛形,由一個臺面、八個冠部刻面、八個亭部刻面構成。
老式單多面形琢型這一切割方式也為之后的雙多面形琢型「DoubleCut」與正圓形的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SingelCut」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1610年至1620年期間,在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宰相,路易十四幼年教父的紅衣主教迪納爾·馬扎林「CardinalMazarin」的倡導下,單多面形琢型慢慢演變成了雙多面形琢型「DoubleCut」,又名“馬扎林”琢型。其外形似墊子,總共有34個小面,其中16個在冠部,16個在亭部,1個臺面和1個底面。
在17世紀中期出現(xiàn)了新式單多面形琢型「NewSingleCut」,新式單多面形將八面體的腰磨圓,化方為圓,是靠前種正圓的琢型。新式單多面形琢型,是當時較早的,且容易加工的正圓形琢型,因此19世紀初的大量小的鉆石被切成新式單多面形琢型,在此之前的群鑲小鉆多數(shù)是方形和八角形的。
19世紀末,新式多面形琢型改進成為了瑞士琢型「SwissCut」,瑞士琢型更閃耀,但因為生產(chǎn)成本較高,直到20世紀20年,生產(chǎn)規(guī)模才超過了新式單多面形琢型。新藝術ArtDeco時期(開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達到頂峰),愛德華七世時期(1901-1910)的多數(shù)圓形副石都是瑞士工。那時候的圓形小顆粒琢型只有瑞士工和新單多面形琢型兩種。